目前分類:詩、歌、藝 (41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※台北文學季2019公車捷運詩文※
 
鄭聿〈抄經〉(節錄)
文章標籤

我本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羅任玲〈但願〉
 
燃燒的詩接枝
文章標籤

我本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徐珮芬〈夜雨〉
 
我不害怕事物失去它們最初的名字
文章標籤

我本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隱匿〈自/由〉  
 
有時我能察覺
文章標籤

我本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林婉瑜〈閃電〉
 
下雨天寫
文章標籤

我本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一、

北原白秋〈枸橘花〉

文章標籤

我本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柯彥瑩〈大話西遊〉
 
我囚禁所有慾望,走向夕陽到過的地方,那是一個距離你很遠的諾言。沿途有許多妖孽作著風騷的夢,我卻時常失眠。
文章標籤

我本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這MV從去年至今看了好多次,始終找不到一個滿意的解讀方式。最簡單的理解自然是:年輕女子(孫燕姿)與兩位年長女性(陸弈靜、鮑起靜)之間,純粹是先平行後交會的兩條故事線。但影像中許多鏡頭、場景的安排,顯然有意引導觀眾去思考更多彼此連結的可能。不同於YOUTUBE留言中迴響最熱烈的那則詮釋,我想說說我目前一廂情願的理解——未必符合MV內外的文字描述,但是我此刻想詮釋的版本:

  年輕女子就是素衣女(陸弈靜)的過去。

文章標籤

我本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「我盤旋在寂寞上空/眼看著雲起雨落/情緒就要降落/情緒就要降落

也許在夢的出口/平安擁抱了感動/一瞬間才明白/一瞬間才明白

文章標籤

我本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一位朋友向我們分享,他閱讀赫曼.赫塞《流浪者之歌》時,聯想到陳綺貞〈流浪者之歌〉及其音樂錄影帶(以下簡稱MV)的事。數日前趁著網路書店折價活動,購入了去年十月剛出的新譯版《流浪者之歌》,閱讀過程中,便時時將綺貞的歌放在心裡,留意小說與歌詞間可能的互文之處。幾天下來,累積了一點想法,希望與大家分享。另外,眾所周知在本屆金曲獎獲得了「最佳音樂錄影帶獎」的〈流浪者之歌〉MV,其跳躍式的敘事介於小說的鉅細靡遺與歌詞的朦朧抽象之間,不但是自成一格的二次創作,也相當適合作為一道橋樑連接二者,故亦將其納入討論。要事先強調的是,以下心得並非有意指出小說影響了歌曲、歌曲取源於小說,純粹是從一個讀者、聽眾的角度,因感受其中的「交集」而想試著討論,試著讓它們彼此補充、互相闡發,如此而已。說得好與不好、可通或無理,還請大家不吝指教,謝謝。 

(依據的文本是:

文章標籤

我本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

  DSC_0151_cr  

身為一個被長期制約的觀眾、消費者,得知《瓦舍說金庸》的錄音CD即將面市,我自然在第一時間就購入(雖然附贈的那本《演武弄樂下藥調情說金庸》根本沒必要,為此我著實掙扎了一陣)。昨日取得至今,反覆諦聽四、五遍,決定不揣淺陋,和大家說說我對這部作品的心得。 

事先聲明,本文對於《瓦舍說金庸》這部作品的理解與感受,純是個人主觀,多處流於不理性、尖酸刻薄、對人不對事、雞蛋裡挑骨頭,還請各方大德不吝指教批評,在此先謝過了。 

文章標籤

我本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10295487_706214922753242_4611946593155916072_o  

 

相聲瓦舍的表演,除了《大寡婦豆棚》、《小明小華在偷看》兩部,據說由於版權問題,一直沒能問世之外,其他都有出版影音產品,亦即現場演出的錄影、錄音。我全都有買。不選擇進劇場觀看,是因為喜歡能重複欣賞的文本,而不只一次性的感受。這麼花錢,感覺比較值得。反過來說,好作品也應該禁得起受眾反覆地咀嚼、品味,而非如免洗餐具般用完就丟。買影音產品的另一個好處是可以把內容轉成MP3,方便儲存。除了一定要用眼睛看的舞台劇《借問ㄞˋ教授(誰殺了羅伯特)》,其餘作品再怎麼差,也至少有一、兩段勉強值得留在電腦中,偶爾聽聽。

文章標籤

我本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7) 人氣()

  

十九號跨到二十號的凌晨,濟南路舞台上有動人的歌聲。印象最深刻的是滅火器和鄭宜農,從前者的梗概多氣轉為後者的溫柔堅毅,風格跳躍極大,形成強烈的對比,然而那畢竟只是表達方式、著眼角度的差異,對於這塊土地,和生於斯長於斯的人們的關懷,並無區別。

 

文章標籤

我本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會買陳綺貞的最新專輯,完全是因為它的名稱:「時間的歌」。關於時間的歌、時間本身即是綿長無盡的歌、時間所唱的歌……,短短四個字,可以產生各種詮釋、諸多聯想。在走出好樂迪數小時後的深夜,一則來自高中死黨的臉書動態喚起了歌與時間之鍊結,這個當下,「時間的歌」限縮為某些歌與某段時間密不可分的繫連關係。例如陳綺貞《精選CHEER》是高三後半段日子的同義詞,常駐隨身聽,「春天的手拍一拍曬乾的枕頭」,週末午後伴著搖曳的樹影在教室陽台小睡;或者晚自習時溜出項脊軒到校園裡尋覓蛙鳴,「漫步在荒原我想找一棵棲身的樹」。從哥哥買的《吉他手》直至如今《時間的歌》發行,陳綺貞的歌聲持續與歲月連結衍生出更多的意義與秘密,不再僅限於高三的人物和故事。然而五月天,《神的孩子都在跳舞》之後,便與我的生命無關。

 從廣播中聽到宣言般的〈瘋狂世界〉,是認識五月天的開端。國中時期只顧著享受〈憨人〉、〈人生海海〉帶來的樂觀與勇敢,直至高中,才又搭上《時光機》回頭發現從前忽略的哀愁和苦澀。在當時,五月天的歌盛行於同儕間,最是火紅(至少我這麼覺得),每每說起,便能聊上好一會兒。或許因為兼具了初生之犢的無畏,與難為外人道的「愁滋味」,符合青春最鮮明的印記,自然就成為我們認同的對象,那些不敢說、不能說以及說得不夠好的話,都藉由〈愛情的模樣〉、〈溫柔〉、〈九號球〉、〈垃圾車〉等歌曲的「代言」,既婉轉又直捷地表達出來了。

文章標籤

我本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錦瑟無端五十絃,一絃一柱思華年。

莊生曉夢迷蝴蝶,望帝春心託杜鵑。

滄海月明珠有淚,藍田日暖玉生煙。

文章標籤

我本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http://video.sina.com.cn/v/b/54554072-1979675154.html

作曲:陳奕迅|填詞:黃偉文  編曲:劉志遠|監製:王紀華

文章標籤

我本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晚上看了來臺大後的第一場校內表演,演出者是吳兆南相聲劇藝社的主要演員:劉增鍇、郎祖筠、劉爾金、姬天語,加上特別來賓傅諦,節目則為即將在中山堂上演的《相聲憂末日?幽默日!》,算是個試映會、口碑場。下面說說欣賞完後粗略的心得。(身邊應該沒有要去看正式演出的朋友吧?我就不防雷了。)

 

段子一:〈愛在毀滅時〉(劉增鍇、傅諦),想寓教於樂的企圖太過明顯,結果「教」多而「樂」少,硬拗的歪理不能服人又無法製造包袱,很難說得上是個好段子。另外傅諦捧哏竟捧得太用力,似乎有失水準。

文章標籤

我本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     「用某種信仰看雲╱春天為什麼渺渺茫茫」

      這是敻虹〈汎愛觀〉的開頭兩句。我以為「雲」可象徵不斷變化的事物,更廣泛地說,象徵人所處的無常世界;「春天」則代表一切人們追求、渴望的美好。這麼一來,這兩句便是關於生命的大哉問:當我們抱持著某種信仰去看、去體驗此一無常宇宙,為什麼美好的一切竟顯得渺茫不可捉摸、不知所蹤則亦無法追索?

      詩的最後一節是:「一枚小小的十字架╱裝飾在壁上╱一枚小小的痛楚╱裝飾在捧向胸前的手上╱春天為什麼渺渺茫茫╱看雲用什麼信仰

      象徵信仰的十字架「裝飾」在壁上,彷彿與人無關,沒有影響;痛楚雖云「裝飾」在手上,但可以想見,胸中之苦應是扎扎實實地痛著。然則,相對於真實可感的苦楚,十字架背後代表的信仰,便似乎遙遠而虛幻了。或許即因如此,詩人再次重複她的疑問:「春天為什麼渺渺茫茫」?理想的、美好的一切究竟何在?並且,更多了一個問句:「看雲用什麼信仰」?面對無常變換的世界,人們到底該抱持怎樣的信仰?大哉問,沒有答案。


文章標籤

我本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      經典單口相聲段子《官場鬥》,說的是劉墉與乾隆、和珅的故事。有這麼個段落,講乾隆一時口快,稱劉墉為「羅鍋」,劉墉立即謝恩,即因受皇上封一字,可多領一萬兩銀子。劉墉以乾隆封其為「羅鍋」,每年便可多得兩萬兩。乾隆當然不樂意,便以「六根不全不能當官」為由,若劉墉承認自己是羅鍋(即駝背),則應罷去官職。劉墉於是舉龐統和陶潛為例,說明即使形軀上有毛病,也能當官。


      龐統醜陋,人盡皆知,但陶淵明有什麼毛病?劉墉的說法是:「他斜眼兒(斜視)!」乾隆:「誰說陶淵明斜眼了?」劉:「他有那詩啊~『採菊東籬下,悠然見南山』。你想,他採菊『東』籬下,怎麼悠然見『南』山呢?他不是斜眼他是什麼呀?」

      作為一個包袱,這個橋段是挺有趣的,從字面上來說,彷彿也可成立。不過就詩論詩,還是得說明一下:「悠然見南山」之南山,應解為廬山,而非「南邊的山」。以相對位置言,廬山未必不能與「東籬」同一方位。

      陶淵明要是真有什麼毛病,恐怕酒精中毒的機率會比斜視更高一些。
文章標籤

我本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《晉書.阮籍傳》載:「(籍)時率意獨駕,不由徑路,車迹所窮,輒慟哭而反。」我以為,「途窮而哭」的故事,完全可作為阮籍整體生命的一種象徵。此處可注意者,首先是阮籍之出行,乃孤身一人,沒有同伴;次為他「不由徑路」,隨意地駕車,未循特定路徑,也沒有目的地;三則當途窮路盡,他只能慟哭著回返起點,這趟漫遊,沒有結果;最後,此一「出發漫遊途窮回歸」的行為歷程,在阮籍的生命中並非僅出現一次,而是經常如此、不斷地重複。我們可以怎麼解讀呢?

 

文章標籤

我本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«12 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