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徐珮芬〈夜雨〉
我不害怕事物失去它們最初的名字
我不害怕昨日與你無關的情感
紛紛敲打著我的門窗
徹夜未眠
我只擔心雨會不會一直下到明天早上
我只希望這座城市的陽光
可以比你的眼睛
更早起床
〆〆〆〆〆〆〆〆
「名」這個字,是由夕與口兩個形符組成的會意字,指在黃昏時分,光線不足,人若相遇,難以用眼辨識,故報上自己的名字,確認彼此身份——說出「名字」,即告訴他人:「我是誰」。名字是身份、認同的象徵,象徵著人事物的存在甚至本質,是認識自我與世界不可或缺的通行證。反過來說,若失去了名字,便代表著人事物的存在產生了變化,甚至是被剝奪、被整個取消。然則,「事物失去它們最初的名字」,豈不就是一切都變得不再像自己原初認識的樣子了嗎?這樣,難道不值得害怕?
首句描述事物,是自我之外的他者;次句以下,談及情感,則為自身的困境。穩定的自我是內心的一個房間,而那些源於「昨日」——亦即自己的過去——的情感,整夜地糾纏,就在門外窗外不停地叩打,幾乎要突破最後一層防線,入侵、摧毀你勉強維持的一點「正常」。面對這麼緊迫的內在危機,竟然能夠不感到焦慮、恐慌?詩中的「我」,內心真的如此堅強?
「我只擔心雨會不會一直下到明天早上……」讀完詩的第二節,我們終於明白:重複地說「我不害怕」,其實未必真的不害怕,而是因為把所有的關懷,都投向了「你」, 暫且忽略自身的處境,「只擔心」無法掌控的命運會不會為你帶來困擾,「只希望」世界能夠好好地善待你、迎接你以光明的未來。所有如夜雨般的幽暗、陰濕、嘈雜、不可控制的變化,都留在今夜、留給自己;只讓你擁有陽光般燦爛、溫暖、美好的明天,一睜眼,雨過天晴,傷害和痛楚業已退去,不復存在。
回頭再看詩的第一節,重複的「我不害怕」似非驕傲的宣示,反而更像是在說服自己,鼓起勇氣來面對、承受世界的生滅變幻與情感的波濤洶湧,為了「你」的明天,再繼續,堅持下去——無論是否跨越那些百孔千瘡,或者就永遠地烙在身上。
詩短短的兩節八句,透過我╱你、夜╱日、暗╱明、醒╱睡、過去╱未來……種種對比,呈現出一份情感的張力,既渺小又巨大,既哀傷又溫柔。至於「我」和「你」之間,究竟是一個人對另一人的關切,或者今日之我對明日之我的祝福,就留給讀者自行體會了。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