_20161103_134514_cr.jpg

我看過的以「偷抱他人孩子」作為故事基點的電影,日本有《第八日的蟬》,情感刻劃非常細膩;在中國,陳可辛拍了《親愛的》,將之同時作為情感事件和社會議題去處理。一部掘得深,一部走得廣。前陣子金馬影展上映的《別叫我兒子》則是第三部,小巧寫意,風格相當獨特。他們都觸及了被偷走的孩子自身的認同問題、父母(無論親生或撫養者)之愛,以及社會如何看待事件中的每個角色。《別叫我兒子》與《第》、《親》二片之不同,首先是被偷走的小孩回歸原生家庭的時間最晚(已至青春期,另二部都在兒童期),其次則是最為獨特的:在孩子的認同問題中加入了性別議題。

 

文章標籤

我本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6nuLV8u7pts

我本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「你就當自己死了。」

 

文章標籤

我本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

 

《漢娜鄂蘭——思想的行動(VITA ACTIVA: THE SPIRIT OF HANNAH ARENDT)》是一道以精美食材烹調的料理,營養價值毋庸置疑地高,美味與否,則見仁見智。然而可以確定的是,享用這道料理並不容易;真吃完了,能否順利地消化更是教人胃疼的問題。

 

我本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「我盤旋在寂寞上空/眼看著雲起雨落/情緒就要降落/情緒就要降落

也許在夢的出口/平安擁抱了感動/一瞬間才明白/一瞬間才明白

文章標籤

我本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【刺客聶隱娘】HD中文版正式電影預告    

 

01 一步之遙

文章標籤

我本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《蘆葦之歌》中文預告 - YouTube (1080p).mp4_20150807_140344.776   

 

一般情況下,我是不會主動去看紀錄片的。因為他們太真實,相較於大部分電影與現實拉出的距離,紀錄片貼得太近,往往令人不忍直視。所以總是仰賴機緣,課堂放映、他人贈票、來信受邀……,緣份到了,才會觀看紀錄片。上一次,《看見臺灣》開頭一段我差點睡著,所幸往下怵目驚心,走出戲院時無比清醒。這一次,在身邊的人或默默拭淚,或低低啜泣的淚光與哭聲包圍裡,《蘆葦之歌》唱出我涉獵極少的紀錄片中難得聽聞的一支調子,足以繞樑。

文章標籤

我本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e381118e4be0d34e6971dd3f7203070b_1428653021.1683   

 

以社會主流價值體系定義的「成功人士」身份行走多年,如今,吳正錫站在生命的分岔路口,徘徊猶疑。

文章標籤

我本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100.Yen.Love.2014  

 

《百元之戀》不是一部愛情片,「戀愛」只在故事中擔任催化劑,推動情節的重要轉折。電影真正的焦點是「百元」,一張代表便宜的標籤,標示著產品的價值——或者說,產品的幾無價值。被貼上「一百元」標籤、賤買賤賣的人,在巨大複雜、位階分明的世界裡,究竟該何去何從呢?

文章標籤

我本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Monk Comes Down The Mountain  

花錢進電影院看《道士下山》是一件很M的事情。

 

文章標籤

我本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